进入四月股票融资的利息,中山市南朗街道崖口村的千亩稻田泛起新绿。平地机在田间留下笔直的轨迹,白鹭从稻田里飞向海堤方向。沿着新村大街漫步,白墙黛瓦的农房与翠绿的稻田相映成趣,一幅现代田园画卷徐徐展开。
存量农房风貌管控提升是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(以下简称“百千万工程”)的重要内容,也是中山当前正在全市铺开的一项重点工作。崖口村是中山市存量农房风貌管控提升的示范点。当传统石米墙遇见现代咖啡馆,当稻田风光邂逅网红经济,“乡村美学”正悄然唤醒沉睡的资源,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。
微改造、精提升 留住乡愁记忆
在崖口村,农房改造不是简单的“刷墙戴帽”。水红色屋顶、米白色外墙与原木色窗框的搭配,和远处稻田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,构成和谐的乡村画面。近年来,崖口村以新村大街、田边路为示范区域,通过农房屋顶“平改坡”、建筑外立面清洗翻新、院墙修葺粉刷等具体措施,实现了村容村貌的整体提升。
中山市南朗街道崖口村风貌。 《南方》杂志记者 许俊仟 摄
崖口村航拍图。来源:中山市农业农村局
据崖口村负责人介绍,崖口的改造过程中特别注重保留石米墙的传统特色。“我们采用就地取材的传统工艺进行修缮,既节约成本又延续了地方建筑风格。”临街农房的老旧墙体经过清洗、粉刷,生锈铁门完成修缮美化,这些举措让传统建筑在保留历史痕迹的同时焕发新颜。
中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称,中山市在推进农房风貌提升时,聚焦农房管控优势片区,优先选定崖口、曹边、雍陌、桂南4个条件成熟重点村居,强调“一村一策、一房一方案”的精准施策。崖口村作为“百千万工程”的典型示范村,针对不同房屋制定个性化改造方案:靠近稻田的农房采用暖黄色外墙,与金黄稻田形成色彩呼应;普通民居则通过屋顶形式、阳台等细节的改造,确保整体风貌协调。目前,全市53个“百千万工程”典型培育村中,崖口村等4个典型村已完成重点区域农房风貌提升。
改造带来的变化让村民和商户切实受益。崖口村商户谭女士表示:“外墙改造后,店铺形象明显提升,客人评价更高了。”陆女士的创业经历更具代表性:原本家门前摆摊的咖啡生意,在村委建议下拆除了围墙,改建成通透的玻璃房咖啡厅。“现在这里视野开阔,稻田景色一目了然,生意也比以前好了。”她指着窗外绿油油的稻田说。
从屋顶小披檐设计到墙面的色彩搭配,从铁门的修缮到院墙的粉刷,崖口村的改造工程注重每个细节。这种“绣花功夫”不仅提升了乡村颜值,更在改造中留住了乡愁记忆:石米墙的肌理留存着岁月痕迹,暖黄色农房与稻田的呼应延续着田园诗意,修缮后的铁门仍保留着当年的轮廓。
小投入、大变化 创新协同机制
在中山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,发挥政府统筹、国企参与、社会力量共建等多元主体作用,推动“单向发力”变为“多方合力”。崖口村这几年的提升改造,闯出了“政府+国企+村集体+村民”四方联动的模式。自2024年中山启动国资国企与乡村结对共建工作以来,中山翠亨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翠亨集团”)与崖口村形成深度合作,通过“1+3+6”项目规划,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。
作为结对单位,翠亨集团所属翠亨建工承担了崖口村主门户——国道G228(南朗段)沿线的改造工程。该路段全长17公里,串联孙中山故居纪念馆、中山影视城等文旅景点,是崖口村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。翠亨建工用时13天完成30个节点改造,重点优化道路两侧绿化、老旧建筑修缮及广告牌提升,既保留乡村风貌又提升整体形象。
改造工程遵循“不大拆大建”原则,聚焦细节提升:农房外立面优化升级采用环保材料,保持原有建筑肌理;公共空间增设停车位、打造景观打卡点。崖口村相关负责人表示,二期改造中村民参与意愿显著增强,从观望转为积极报名。
面对初期村民的不理解,中山市建立“市—镇—村”三级党组织联动机制,通过党建引领破解难题。党员干部每周到村开展志愿服务,协调改造需求,使用环保材料降低施工影响。新建的爱心候车亭等民生设施,既改善学生候车环境,也赢得村民认可。
作为文旅大村,崖口村在中山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,深入推进“香山古韵”乡村振兴示范带崖口重点段的建设和持续升级,包含崖口海怡路海鲜街段周边提升、崖口东堤环境提升等建设项目,有效利用现有空间进行升级改造,腾出旅游产业发展空间,进一步激发乡村活力,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。如海怡路改造通过生态挡墙优化和景观布局,打造滨海生态景观带;青蟹集散中心启用提升产业规范化水平。数据显示,2024年崖口村接待游客584万人次,春节假期游客量达63.9万人次,“赏花+村咖”模式带动村集体收入翻番。
崖口海怡路海鲜街段周边提升。崖口村委会供图
崖口东堤环境提升后成为网红“打卡点”。崖口村委会供图
崖口东堤环境提升后成为网红“打卡点”。崖口村委会供图
为增强发展后劲,翠亨集团与崖口村计划成立强村公司,采用“政府引导+国企参与+市场运营”模式。返乡青年陆先生开设的咖啡店等村民自营业态,在政策支持下一举成为网红店,印证“四季景”策略对文旅产业的拉动效应。
崖口村的实践成为中山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的生动样本。按照规划,全市省级典型村2025年底前将完成存量农房风貌全域提升,2026年底实现全市涉农村(社区)改造全覆盖。通过为农房“穿新衣”,中山正逐步形成兼具本土特色与时代发展的乡村新风貌,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版图中一抹亮丽的色彩。
《南方》杂志全媒体记者、南方+记者丨许俊仟
【本文责编】蒋玉
【频道编辑】李卓华 莫群
【文字校对】华成民
【值班主编】郭芳 蒋玉
【文章来源】南方杂志党建频道